一個月連開3家店,以瑜伽著稱的國際運動服飾品牌Lululemon正式打開了中國市場的大門。面對巨頭,本土品牌卻表現得相當淡定。
未來中國瑜伽市場的角逐,大家都有機會,誰主沉浮還不一定。
Lululemon真來了
12月13日-16日,來自加拿大的運動服飾品牌Lululemon在北京、上海開出總計3家店。
對于大多數中國消費者而言,這個品牌并不像其他國際運動品牌那樣耳熟能詳。
但實際上,這個以瑜伽服起家的品牌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已經成為了瑜伽界的翹楚。北京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CEO張慶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表示,說它是世界著名的瑜伽品牌“一點兒也不過,它絕對配得起這個稱號”。
1998年,Lululemon創立于加拿大溫哥華,專門銷售瑜伽運動服飾,因為其精準的定位和倡導的健康生活理念迅速在加拿大走紅,之后在北美也發展得如魚得水,成為瑜伽人群喜愛的運動品牌。
如今,這個在北美和加拿大爆紅的品牌真的來到了中國。之所以說真的,是因為早在2014年的時候,Lululemon就已經打算進入中國市場了。從2015年至今,Lululemon就在中國的北京、上海開出了3家門店,只不過當時是以showroom的形式。
所謂showroom就是大家熟悉的展示廳,用來和客戶進行溝通、開展各種活動、提供瑜伽課程以及銷售有限范圍的產品。“這是Lululemon在進入每個市場前慣用的手法,主要為了培養用戶習慣,而且也能節約成本。”一位業內人士這樣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解釋。
3家showroom之后,2015年11月18日,Lululemon在天貓的官方旗艦店正式開張,銷售包括瑜伽、休閑、訓練等類型的產品。
而此次一個月內連開3家正經八百的店,足以顯示Lululemon對中國市場的野心。
Lululemon亞太地區品牌和社區主管AmandaCasgar公開對媒體表示:“中國接下來會是一個發展重心。”而在此之前,其就表示過中國市場要達到美國市場2倍的規模。
本土品牌淡定
雖然Lululemon來頭不小,但好像絲毫沒對本土瑜伽相關的品牌產生什么影響。
國內某瑜伽產品公司總經理就對此相當淡定。“來就來唄,對我們沒什么影響,或者說跟我們沒什么直接的關系。”該總經理對新金融觀察記者如此表示。
這樣的態度著實讓人有些震驚。該總經理進一步解釋道:“它們(Lululemon)的產品價格太高了,在美國可能能接受的人比較多,在中國我不知道,但至少和我們的消費者定位是不一樣的。”
在他看來,自己的產品主要面對的是真正的處于工薪階層和中產之間的那部分大眾人群,“他們會有稍微寬裕一些的經濟能力和相對高一點的生活追求,但你讓他們花那么多錢去買瑜伽服估計他們也會舍不得。”他說。
新金融觀察記者在Lululemon天貓旗艦店發現,一個簡單的瑜伽背心平均售價在400-500元人民幣左右,瑜伽必備設備瑜伽墊的價格至少也在200元人民幣左右。
另一本土瑜伽品牌市場部負責人則是抱著學習的態度表示歡迎。他所在公司除了做瑜伽相關產品之外,還涉及其他運動服飾。“但瑜伽產品是比較重要的,而且算是相對中端的吧,還是想往更高的層次走。”
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現在運動市場競爭太激烈了,瑜伽算是比較細分的相對小眾的市場,但即使再小眾,我們這樣的企業能做好也足夠發展壯大了”。他說。
看來,雖然是來了巨頭,但本土涉及瑜伽相關產品的企業還是相對淡定。“本土的品牌應該也不會覺得狼來了,一來目前Lululemon的店還只有3家,影響力很有限;二來真正和Lululemon面對同一消費群體的本土品牌并不太多。”
未來誰主沉浮
那么,未來中國的瑜伽市場上會呈現何種狀況,國際品牌和本土品牌各自會是什么位置?
以目前的情況看,本土瑜伽市場上的企業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主要生產瑜伽產品的企業,但這些企業規模都比較小;另一種則是像李寧這種知名的運動品牌甚至是知名的做保暖內衣或做襪子的品牌都在做,但瑜伽產品只占一小部分。”前述業內人士分析道。
在國際品牌中,除了新進入我國的Lululemon之外,還有諸如UnderArmour、耐克甚至快時尚品牌都在涉足瑜伽相關領域。
從市場方面看,瑜伽在中國的發展情況一直都是不溫不火,“雖然在最近幾年有些發展,但是對于裝備還沒有達到強烈需求的地步。”張慶如是說。
當然,這樣的情況也意味著中國市場還有巨大的潛力,越有潛力的市場自然會有越多的競爭者加入。
即便如此,在張慶看來,中國瑜伽市場相對小而散,“對應到市場就是品牌集中度低,消費者還沒有形成趨勢性的集體意識,因此會是品牌脫穎而出的機會。”他說。
也正因為這樣,張慶預測未來中國瑜伽市場會逐漸形成領導品牌和跟隨性的品牌群。他本人是比較看好Lululemon的,理由是產品本身的特性以及中國消費升級的大背景。“當然前提是它要先把終端開出來。”
而在前述市場部負責人看來,現在一切都不好說,“未來還是看誰最能抓住消費者的心,洋品牌不也有水土不服的么,所以大家都有機會。”